主計總處最新發布的國民所得統計顯示,我國2016年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重,落至43.81%,與2014年並列歷史次低紀錄。這也顯示,為什麼勞工對於現狀始終感到不滿,畢竟經濟成長的果實,落入勞工口袋的比重愈來愈少。
國內生產毛額(GDP)是反應國家經濟力的重要指標,近幾年來,經濟成長率趨於平緩,難以達到3%的增速,與此同時,從從分配面更可以看出,勞工在GDP的大餅中,能分到的部分愈來愈少。
主計總處資料顯示,1990年代受僱人員報酬佔GDP比重,尚有五成的水準,而後一路下滑,相反地,企業分配到的營業盈餘占比則持續上攀。這樣的結果,當然會加劇人民的不滿,造成勞資愈來愈對立,久而久之,也會拖累經濟成長的腳步。
主計總處官員指出,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重的歷史低點,發生在2010年、僅43.80%,主要是因為上一年剛經歷過金融海嘯,國內廠商多受創甚深,2010年發放的上年年終獎金額度大幅縮水。但排除此受單一事件影響的年度,長期來看,受僱人員報酬占比下滑的趨勢,主要與全球化、產業朝向資本密集發展、服務業就業人口集中低薪行業,這三大結構問題有關。
官員說,我國的產業結構是造成受僱人員報酬占比持續降低的關鍵,製造業在經濟成長扮演重要角色,然而產業發展趨勢,持續朝資本密集靠攏,如半導體廠商大量投資資本設備時,就容易排擠到受僱人員的報酬。
另外,全球化造成的人才外流、產業外移間接導致勞工分配到的大餅變少,使得我國產業若想投入研發、強化競爭力,可能因找不到合適的人才,難以順利轉型升級,當產業沒辦法升級、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也就無法有更多的利潤,進而分配給員工。
產業外移同樣造成後遺症,主計總處官員認為,全球化使得勞力密集產業出走,落腳於生產成本更低的國家,原本的員工,只得流向技術門檻沒那麼高的服務業,如零售、餐飲業等,這些行業薪資普遍不高、卻不斷有就業人口流入,也壓低了薪資成長的空間。
主計總處官員說,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重下滑,是全球各國皆然的趨勢;儘管總統蔡英文宣示,要推動以「創新、就業、分配」做為未來的經濟發展模式,現階段受僱員工報酬分配占比落至歷史次低,顯然未達標,且國內的結構性問題未解,即便景氣復甦階段,經濟成長率仍難達3%以上的增速。
行政院長賴清德日前召開會議,討論優化新創事業投資環境,便是希望新創事業遍地開花,驅動產業轉型、升級,創造更大的附加價值後,才能進一步落實分配,改善所得不均的問題。

經濟日報提供
國發會看問題:勞力密集模式 難脫薪酸
經濟果實落入勞工口袋的比重愈來愈少,國發會副主委邱俊榮坦言,即便台灣已邁向資本豐富的發展階段,卻還有很大部分產業,倚重勞力密集的生產模式,導致無力分更多的餅給員工。
近年來,愈來愈多國家興起反全球化思維,邱俊榮仍強調,全球化不一定會導向低薪化,台灣如今面臨的分配不均問題,與產業轉型停滯脫不了關係。

經濟日報提供邱俊榮說明,全球化的過程中,貿易國家可分為資本豐富國、勞力豐富國二種,前者通常經濟發展程度較高、擁有較多資源,後者可能經濟尚在起步,勞力相對便宜;資本豐富國在貿易自由化後,往往是資本家得利、勞動者受害,會惡化所得分配,勞力豐富國則相反,勞工受惠較多。
台灣早期以美日為主要貿易夥伴,當時我國扮演勞力豐富國角色,也創造了經濟成長的榮景,然而隨著經濟成長,我國薪資水準慢慢提高,貿易對象轉為中國、東南亞等國家,台灣因而步入了資本豐富國面臨的所得分配不均結果。
在此同時,邱俊榮指出,我國製造業廠商集中中上游,又多是中小企業,光搶訂單就耗盡心力,很難有心思投入研發;儘管台灣慢慢走向資本豐富的階段,產業轉型並未跟上,還是有很大部分勞力密集的生產模式,使得實質薪資成長停滯、受僱人員報酬比重占GDP愈來愈少。
邱俊榮表示,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說,產業轉型得靠新創公司,政府相當的認同,當台灣出現數以萬計的新創公司後,就有足夠能量,帶動產業升級;因此,除了現有的產業創新轉型基金等政策,鼓勵中小企業合併、轉型,也將端出政策誘因鼓勵大企業投資新創事業,盼能達到點火效果。
中研院找藥方:政府適度介入 創造雙贏
經濟陷入低度成長,勞資對立卻愈演愈烈,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周雨田表示,拚經濟需要企業與勞工共同努力,現在卻陷入零和遊戲的局面,政府應適時介入,才能扭轉結構問題。
景氣持續復甦,我國經濟成長率卻僅在2%上下擺盪、動能相當有限,若勞資不能站在同一陣線,勢必拖累經濟成長的腳步。周雨田表示,把經濟的餅做大,需要企業與勞工共同努力,然而勞工在經濟成長的分配面長期處於弱勢地位,「政府適度介入是必須的」。
周雨田說,從近幾年勞基法修法及相關爭議,可看出勞工權益的抬頭,勞資雙方談判勢在必行,建議政府趁此機會,在檯面上建立完善的溝通機制,並針對雙方在意的議題做通盤考量、修正,且從更宏觀、長遠的角度出發,讓勞資關係從現階段的零和遊戲,扭轉為共存共榮的雙贏局面。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日前指出,行政院長賴清德勸上市櫃公司加薪,有違市場機制;但周雨田認為,台灣勞工相對資方更弱勢,即便和其他國家的勞工相比也是如此,因此政府適度介入是必須的,才能盡快解除爭議,一起致力於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