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局是瞬息萬變,世界雖然這麼大,但是很多問題卻都很雷同,尤其是亞洲,基本性格差異不大,主要生產外銷的項目也大致相同,似乎是同在一條船上的命運,大好大壞都綁在一起。
世界銀行日前公布東亞經濟發展半年度報告指出,在東亞各國中,台灣房貸占貸款總額比例和家戶房貸負債占國內生產毛額比例,排名都居高不下,凸顯台灣房貸問題的嚴重。
世銀報告指出,雖然國外資金流入東亞國家,有助當地股市的運作,不過,這些資金也增加東亞股市對全球事件的敏感性,造成東亞股票價格變動,比歐美國家更加劇烈,一些東亞股市下挫的幅度甚至比先進經濟體還大。
統計今年4、5月至11月期間,香港股市下跌幅度最大,約22%;其次是中國大陸,下跌約18%;接著是台灣,下跌約17%。股市的敏感度升高,對一般民眾來說,金融操作更加困難,像是最近的台股盤勢,大盤指數變動不是很大,一世界銀行調查大約是兩成左右,但是個股的股價變動幅度卻很大,有些指標股跌幅甚至跌破五成,不少基本面良好得營建股,跌幅也是超過三成,在在顯示金融投資的難度增加。
報告也指出東亞國家的房貸問題,2010年東亞各國房貸占貸款總額比例中,以新加坡的比例最高,約52%,其次是台灣約42%。由此可見,亞洲國家銀行倚賴房貸的比例都不低,如果一旦房地產價格下跌、資產縮水,對銀行的衝擊都很大,甚至會引發金融危機。
其實這也是亞洲各國政府大多極力為房價護航的原因,一遇到房價大崩盤時,銀行的抗壓性都不高,牽累到銀行,整個國家的經濟就受到動搖了,因此房價下跌的影響,房價所得比真的會降低嗎?也許薪資下降的幅度,比房價還要大,若是期待薪資不降而僅僅是房價下降,這恐怕就是另一種新的結構體了。
另外是產業集中度,在東亞與美國的經貿依賴關係中,世銀以科技產品為例指出,東亞各國出口至美國的各類消費性電子產品,占該國出口至美國產品總額比例中,以馬來西亞最高為71%,其次是南韓約70%,接著是台灣約68%。
因此,只要美國的消費緊縮,不再購買科技類產品,對亞洲國家的經濟影響就很大,台灣與南韓大約都佔七成左右。台灣正夾雜在內憂與外患之中,內憂外銷訂單縮減、外患金融危機起伏不定,大風大浪中,台灣還摻雜一個大選舉。眾所關心的,市況會如何?房價會不會跌?股市會不會回到九千點?這些恐怕早已不是光看台灣情勢就會有解答的問題了。
【鉅亨網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