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估價師公會近日發布實價登錄資料統計指出,8月房市慘淡,全國二樓以上住宅成交量僅410戶,六都除新北市外,其餘都不到100戶,台北市更僅17戶,台南也只有32戶,台中37戶,全台19個行政區淪為重災區,此篇報導使得市場淪入一片悲觀氣氛。吉家網董事長暨房仲全聯會榮譽理事長 李同榮直指,這是資訊解讀錯誤,並直接點出實際登錄的三大盲點:
(一)交易量統計的盲點。
(二)交易價格統計的盲點。
(三)專業判斷分析的盲點。
李同榮進一步指出,他在2005年擔任台灣不動產資訊中心總經理任內就開始整合各大品牌成交資訊,並發布不動產成交季報,為全台最早統計成交行情的單位,並廣為不動產業、估價業、銀行業、營建署、聯徵中心參考使用,因此深知實施實價登錄後,統計房市價量與分析時容易陷入單月統計的三大盲點:
(一)交易量統計的盲點~官方實登落後兩個月的落差
交易量的公布以登記過戶為基準,一般房市交易簽約到過戶會有落差時間,而過戶登錄到官方實價登錄又有官方過濾延遲落差,因此,實價登錄的單月交易量與市場實際交易量會有很大落差。雖然交易過戶與實際簽約成交量有落差約一個月的過戶遞延時間,但因過戶時間不變,所以內政部月底結算的數量不會再變動,而實價登錄的交易量是隔一到兩個月陸續填補上去,因此才會有全國二樓以上住宅成交量僅410戶的畸型數字,台北市才17戶,很多人信以為真,主要是八月的確因兩岸衝突增高因素交易量縮,但這情況因成交登錄時間遞延,不會反應在當月,所以只要看8月內政部公布的成交量六都中台北市2236戶、新北市4468戶、桃園市3482戶、台中市4027戶、台南市2017戶、高雄市2925戶六都合計交易量達19155戶。這些數字與市場落差只會在一個月內,常理判斷就算八月極慘會在九月公布成交顯現,全台交易量也不會慘到從19155戶降到400多戶,這就是官方單月實價登錄公布嚴重落後的盲點。
(二)交易價格統計的盲點~高價物件登錄的落差:
單月統計會因官方作業、資訊過濾、等因素延遲公布時間,因此到月底甚至隔月統計數據會很少,官方公佈延遲的資料往往落後達兩個月才陸續補上後,數量變動會很大,平均房價差異性就很大,尤其是高價成交資訊往往官方審查較謹慎,就會出現單月劇跌的失真現象,這問題業者已多次反應,這也是官方在實價登錄作業應積極改善的地方。
(三)專業判斷分析的盲點~數據與事實不符的求證:
單月房市交易量與房價呈現方式,會因過戶時間遞延落後而失真,因此單月統計僅供參考,最精準應以季的統計為主,用單月不足的交易量體去做房價評估就會有19個行政區包括單月劇跌一成二成的奇怪結果,包括台北市的文山區與松山區,8月中位數房價分別由每坪50.93萬元、74.95萬元,下跌至43.64萬元、69.32萬元。
新北市則有永和區、蘆洲區與三芝區,包括永和從每坪51.59萬元,下跌至44.66萬元,蘆洲從每坪37.43萬元,跌至35.31萬元;新竹市由每坪24.76萬元,下跌至每坪21.36萬元。而台北市總量只有17件分到行政區個位數字都不到,統計的價格怎會正確,這除了是數據盲點以外,也是專業判斷的盲點,沒有長期做成交行情分析者就會很容易陷入盲點,一旦輕易公布,又有實登數據根據,就可能引起市場恐慌,與購屋者信心崩潰的危機,不可不慎。
官方實價登錄應立即改善,百分之百即時揭露才不會造成市場資訊失真
李同榮最後表示,實價登錄已實施屆滿十年,然而資訊的揭露仍然不即時,正確的揭露方式應該百分之百即時,要統計分析房價指數時才會去頭去尾,因此實登是否確實,那不該因官方人為判斷費時而延誤登錄時程,過去一段時間,房價屢創新高,官方一看到有高於市場價格往往就先擱置登録,等待查證後才登録已經超過兩個月甚至更久,有的甚至不予公布,業者直呼,要我們實登又不揭露,使得成交資訊公信度脆弱,傷害的還是購屋者,這會造成嚴重的錯誤引述與市場恐慌,一切責任應該由官方負責。
李同榮同時呼籲各界,在官方實價登錄揭露方式未做改善之前,成交行情資訊的解讀分析最好以季的統計分析較為正確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