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  下一篇 >>

房地合一上路後 財部:短期炒房減三分之一

房市新聞 > 專題報導 發佈日期:2019/10/25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報系資料照
報系資料照
財政部今(24)日發布統計專題指出,觀察房地合一稅自2016年實施後的土地移轉案件,去年買賣件數增多,整體土地移轉件數為近三年最高;但三年內取得土地再移轉案件,卻較2015年減少三分之一,反映房市雖呈現回溫跡象,但短期炒房現象減少,有效抑制炒房現象。

囤房稅議題近期受到關注,財政部長蘇建榮日前在立法院答詢時指出,囤房稅須整體考量,不能將雙北的問題套到全國一體適用,且現行法制下地方政府已可藉稅基調整來達到政策目的。此外政府透過房地合一課徵所得稅,目的就是抑制短期炒房,實施以來房價上漲已「相對緩和」。

財政部官員表示,2016年實施房地合一後,土地移轉筆數馬上較前一年減少近兩成,來到低點。若再觀察三年內取得土地再移轉案件,實施新制以來呈現減少趨勢,2018年共20萬件,較2015年實施房地合一稅前減少三分之一。

若按六都觀察,實施房地合一稅隔年,三年內移轉案件跌幅以台中市最高,達三成四,其餘五都則在近二成至二成六左右徘徊。

不過在房市回溫下,官員指出,2018年土地移轉件數共112萬筆,站上近三年高點,其中買賣筆數增加11萬筆,占移轉案件的六成一,貢獻稅收超過八成,其中台北市、新北市三年內土地再移轉筆數回升,分別增加22.8%及10.8%。

進一步觀察坪數,2018年30坪以下短期取得再移轉土地筆數,台北市增幅約二成四、新北市增幅約一成三,官員分析,可見雙北生活機能豐富,低坪數受不動產市場青睞;但雙北在中大坪數不動產表現欠佳,與供給過剩、總價普遍較高、投資客退場等因素,導致轉售難度較高有關。

官員指出,為抑制炒作,2016年起推動房地合一制,隔年短期投資型買房立即顯著下降,2018年雖因為房市回溫,使各縣市三年內取得土地再移轉件數減勢止緩,確實顧及民眾負擔,反映出市場真正需求,有效抑制短期炒房。

【觀點】抑制短期炒房,2016年起推動房地合一稅,隔年短期投資型買房顯著下降,但真正的原因還是市場機制與技術循環,當房價處於極高點,市場推升乏力時,短線投機炒房自然會減少,目前全台交易完全是剛性需求,房價呈現穩中帶盤趨勢。

客服信箱:service@magent.com.tw 客服專線:(02)7730-0345
吉家網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