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心態改變,最怕的是你不懂我在想什麼
企業是否能在一片悲觀中看到新機會,取決於能否「看到消費者在想什麼」。
比如說:全世界已有將近10億的人口被迫減少出門,或大部分時間在家隔離,這樣的狀態下,我們來看看消費者在想什麼呢?
一、防疫意識提升及注重身體免疫力
由於過去的衛生防疫概念不夠強烈,在疫情爆發時,才會擴散得這麼快。因此,消費者會開始建立這樣的心態:「不但要全方位擋下飛沫,而且平時就要增強免疫力,不然得了病,可能過不了難關。」
二、重視生命安全開始想買個保障
免疫力意識提升後,消費者也更重視安全意識。以前沒有想過會離死亡那麼近,現在面對這個問題,便開始對某些思維模式的衍生產品的需求提高,心態會轉化成:有保險還是比較有保障,於是將開始構思是否加買保險。
三、認為大公司還是比較靠譜
以小企業來說,遇到天災較可能會有發不出工資、資金周轉的困境,未來民眾在找工作的心態上,也許會更趨向於保守,找財務相對穩健的公司。
四、渴求與外界的連結
防疫隔離久了,會非常想找人聊聊,因為人畢竟是群體動物,當實體的接觸的機會被封鎖,人們就會更寄情於網路。可想而見,社交與娛樂,特別是網路提供與人連結服務的,將會有一波商機。
五、傾向成為自由工作者
企業可能被迫讓員工減薪或放無薪假,大家明白,公司無法保自己一輩子,這時有其他專業的能力,就有成為斜槓的資本,增加收入。可能將會有愈來愈多的專業人士,兼職接外包練身手,或變身成為KOL、Youtuber、線上講師等等。
單就以上幾點,可以推論出一般民眾未來將對於「更安全」、「穩當」、「有備無患」這樣的概念有更大興趣。花時間去觀察、解析消費者腦中這些想法,以及不一定會說出來的獨白, 將有助於企業反推自己在市場上的定位,是否與消費者想要的東西背道而馳 。
體制不夠穩健的企業將遭受強烈衝擊
從事品牌經營行銷已有15年經驗的筆者,以自身對市場觀察,特別提醒在這波疫情當中,需要留意的三種風險族群。
正面對以下這些情況的企業,有可能會受到較大的衝擊。
一、公司營業額近兩年沒有突破
如果你的公司在新冠肺炎之前的狀態就已經是持平或是衰退的,可能是你內部的螺絲已經鬆懈了,因此營業額沒有繼續提升。
二、不創新變革,雞蛋永遠放同一個籃子
有些企業長期只願意經營現有客戶,沒有增加任何新的通路及獲客管道,也沒有創新與變革,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面,甚至無意願隨著時代變遷進行數位化,因應市場變化思考的能力會較差。
三、缺乏穩定的市場定位
訂單時有時無,抓不住基本客戶的心態;或是一下抓了一個大客戶,但無法穩定獲取其他長期合作的客戶,沒有穩定市場的定位及與同業做出差異化,當遇到大環境變化,就無法馬上找出對應之策。
這些企業的共同盲點,就是沒有時常檢視自己與市場間的關係,也許正在做的產品已偏離市場的走向;此外,也沒有檢視跟末端消費者間存在多遠的距離,生產的產品通路不買單,也許老闆以為是業務沒有跟通路保持良好的關係,其實不然。是因為末端消費者的需求改變了,所以通路根據商業考量不想進你們公司的貨。

專家預估,有上述三種特質的企業特別危險。/圖:Unsplash
了解消費者內心最真實的需求,是領導者的任務
不論是老牌企業或是新創公司,面對環境不斷變動,都必須從消費者心理層面去推衍出:「現在這時刻」企業會需要什麼?消費者又需要什麼?
唯有洞察消費者真正的需求,才能找到屬於自己品牌的最佳戰略位置。
例如我們在思考面對新冠肺炎時,該怎麼增加銷售?可以利用消費者心理,在商品上加入一些大家一看就特別被觸動的字詞,比如「免疫」、「抗菌」;在心理暗示上面,現在消費者最愛看到「安全便利」、「可以依靠」等字眼;或者你能用其他類似關聯詞,讓人們潛意識裡知道「你在講這件事情」、「你賣的東西能帶來這個感覺」,也是一個好的方式。
因此,想取得市場先機,就請先練習思考,消費者在面臨疫情時,在想些什麼?如果企業經營層連消費者在想什麼都不知道、看不懂,也不想了解,那你與市場的鴻溝將愈來愈深,離消費者的心(和荷包)也會愈來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