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  下一篇 >>

危老都更汰舊換新 首重「安全」及「品質」

房市新聞 > 專題報導 發佈日期:2020/07/09
Facebook Plurk Twitter
=
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每年發生地震次數頻率相對較高,屬發生有感地震頻繁地區,就國家整體防災而言,存在危險老舊建築物耐震力不足之疑慮。老舊房屋普遍抗災抗震能力不足,更缺乏消防安全設施,一旦發生地震、火災,後果更是令人不敢想像,生命及財產都將面臨相當大的威脅。

對民眾而言,汰換老屋最大意義在於居住安全獲得保障,尤其國內老舊房屋比例不斷攀升,加上部分地區土壤液化問題、海砂屋、順向坡及結構已損毀或平面配置不佳等五大類危險建築,這類建築不僅攸關所有權人的生命財產,不可預期的強大天災更可能造成一夕之間拖垮國家命脈的關鍵。建築建構安全的發哥(戴雲發)呼籲民眾支持政府推動的危老都更政策,對於這些存有高度安全疑慮的老屋,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為自己及家人換一棟安全、耐久又耐震的好宅。

地震中常見的倒塌建築,有不少是因為施工品質層面出現了問題,例如梁、柱鋼筋過密及鋼筋接合錨錠處未依照設計圖說長度定位綁紮,導致鋼筋無法與混凝土產生足夠的握裹力,因而沒辦法達到設計所需的抗震力,而這些錯誤其實是結構設計者在設計之初,忽略了鋼筋綁紮時現場會發生的實際施工性問題,且絕大多數的工人並不懂得結構設計力學原理,所以不會去思考鋼筋如何綁紮定位才是最安全正確的,更無法了解結構設計單位的設計精神及重點,以至於設計與施工間產生落差,所引發的房屋結構安全不足之缺失。

「軟弱層」是地震時大樓常發生倒塌的位置,通常指的是大樓的低樓層處,如一樓或一樓到一樓夾層,而內政部營建署提出協助辦理建築物耐震補強方案,提升建築物之耐震能力,若申請民眾在耐震部分做結構性補強,即可獲得內政部的補助,為此提高民眾改善自家建築結構安全的意願。

=

發哥建議,在都更危老重建結構加強部分,可在大樓軟弱層採用「柱中柱」做結構安全之有效加強,即柱內增設柱鋼筋及圓形箍筋,以強化柱核心圍束及韌性,此工法經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實體試驗證明,可使建築物韌性提升一倍,大幅降低建築物因大地震來襲時,瞬間倒塌之風險。

在整體大樓房屋結構設計中,建物的平面及立體架構設置是相當重要的。若建物的平面規劃規則且對稱,即使地震來襲,因其結構物平衡穩固,較不會產生額外的扭力,也就不會引起裂縫及其所衍生的保固維修與安全問題。同樣的,當大樓房屋結構的立體架構形狀愈規則且對稱,就愈不會在不同的平面或立面變化較大處,產生應力集中的破壞。

尋找好的結構設計、施工技術團隊,對建築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在完整的組織架構下,能依不同的專業人員進行土壤參數檢討、結構規劃分析、結構之施工性檢討…等,從規劃設計、施工品管到施工技術,均能一貫的把品質、安全、經濟兼顧,在此專業分工的共同合作下,房屋結構的耐震將更安全有保障。

每個人隨著時間年齡皆會增長,當年老時,我們無不希望住在安全、便利的好建築物裡頤養天年。發哥提醒民眾,各地方政府推行的都更補助及獎勵制度,若僅在最後查驗階段以「書面審查」是不夠的;監造單位若沒有真正落實查驗,或未將安全品質透明化呈現,日後仍很容易發生類似「維冠大樓」的倒塌事件。唯有注重優良的結構規劃設計及精準確實的施工品質兩大要點,將新科技、新工法導入建築工程,才能蓋出一棟真正安全的優質好宅。

(戴雲發│理財周刊1036期)

客服信箱:service@magent.com.tw 客服專線:(02)7730-0345
吉家網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