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  下一篇 >>

共居難!社區三大糾紛吵翻天

房市新聞 > 專題報導 發佈日期:2018/11/15
Facebook Plurk Twitter

現今新大樓社區規約愈來愈縝密,對於公共事務責任歸屬,界線劃分清楚;不過老舊社區年久疏於管理,加上早期《公寓大廈規約範本》現在早已不符時代所需,只要住戶與管委會一旦對規約內容認知有落差、即容易產生糾紛,但若要修改規約,得招開區權會,也非容易之事。《蘋果》即整理中古大樓最常見的管委會3大糾紛,先帶你看明白,也了解彼此責任義務歸屬。

糾紛一:公共區域維修漏水
中古大樓常見頂樓、地下室或外牆發生滲漏水,嚴重點,還會影響到住家,過去也曾有不少疏於管理的中古大樓,久而未修,讓住戶槓上管委會。但事實上依照《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共用部分、約定共用部分的修繕、管理、維護,公共領域得由管委會負責及修繕。費用即是由公共基金支付,或由屋主按部分比例分擔。

不過,台灣房屋智庫資深分析師陳炳辰說,漏水問題複雜、源頭也不好找到,所以彼此常有爭議點,建議要先請專家釐清相關的權責,比如「該處究竟是否屬公共區域」以及「源頭在哪」,才能知道雙方責任歸屬,另外也有可能整體施工費用過於龐大,管委會無法行決議,還是得靠住戶大會來決定。

糾紛二:佔用公領域空間
台灣人「公私領域」向來都搞不清楚,以致於樓梯間、停車格等處,常見放置鞋子、雜物、腳踏車等私人物品,但其實都已違背《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而且占用公共空間若導致他人受傷、堵塞消防逃難動線,都有可能會觸犯《刑法》。

社區常見違規占用,但由於影響範圍較小,住戶不願破壞感情,通常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過站在管委會的角度卻不然,若是放任不管,更容易引起「破窗效應」。社區物業經理溫小姐指出,管委會平時應要盡到告知、改善等基本工作,也會告知萬一以後真的發生逃難、受傷等事故,不只犯戶要負責,管委會可能也有連帶刑責。

照管委會的標準程序,溫小姐指出,一般都是先拍照、並公告,讓住戶限期內改善,對未改善的戶別,再將其雜物移到公告處存放,「要注意的是,管委會沒有權力將物品直接丟棄,否則也有可能觸法,最後手段才是報請都發局處理。」

糾紛三:自行增違建
不少中古大樓住戶,習慣盯上鐵窗、外推窗框等,但事實上頂樓平台、外牆都是屬於全體住戶擁有,所以也嚴重違反,《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8條對外牆管理的相關規定。

社區總幹事賀先生指出,一旦有住戶違規,這要看社區執行力夠不夠,溝通是否順暢,以增違建來說,管委會事前就要有對應的「裝修規範」,例如有的社區會規定要繳交保證金、簽署切結書,甚至要申請市府裝修許可證,未來一旦有違規裝修例如增擴建、加裝鐵窗,都可以此作為依據罰金或報拆。但若是管委會不團結,就會造就社區外觀整齊不一的情況。

總而言之,要管好一棟社區並沒有想像中簡單,尤其委員大多都是無給職,沒有一定的時間與熱情,要把相關規範步步到位,也非容易之事,所以重點還是在於「住戶團結」,才能將惡鄰逼出、維持社區質感。台灣房屋智庫資深分析師陳炳辰建議,以市場經驗來看,同生活圈有無優良管理的大樓,房價也至少有1~2成的差距,所以跟每個住戶都是習習相關的。所以也建議,住戶應先了解社區管理方式並檢視規約不足之處,積極參與社區管理,也能日後避免糾紛。(王鈞生/台中報導)

公私領域不分,台灣人早習以為常,管委會可對其約束,甚至報請主管機會處理。資料照片
公私領域不分,台灣人早習以為常,管委會可對其約束,甚至報請主管機會處理。資料照片
梯廳、停車位及頂樓,都是常見被占用空間之處。陳恒芳攝
梯廳、停車位及頂樓,都是常見被占用空間之處。陳恒芳攝
台灣增違建多,頂樓、外牆都很常見,好的管委會應要針對裝修訂定規範與有相對應機制,對房價也會有保值作用。資料照片
台灣增違建多,頂樓、外牆都很常見,好的管委會應要針對裝修訂定規範與有相對應機制,對房價也會有保值作用。資料照片
新式社區規約相對綿密,管理自然較佳。陳恒芳攝
新式社區規約相對綿密,管理自然較佳。陳恒芳攝
客服信箱:service@magent.com.tw 客服專線:(02)7730-0345
吉家網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